主角叫周启崇祯的热门小说大清终结者推荐大家阅读,书荒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主要讲述了:转了一天,回到寻山所时天都快黑了。匆匆吃过晚饭,就各自歇了。胡明志却歇不下来,被领导叫去汇报工作。丁良确实病了,而非是装病。但指挥使却没法安心的休息养病,一直挂念着成山卫诸事。最让他忧心的,莫过于渔课…
转了一天,回到寻山所时天都快黑了。
匆匆吃过晚饭,就各自歇了。
胡明志却歇不下来,被领导叫去汇报工作。
丁良确实病了,而非是装病。
但指挥使却没法安心的休息养病,一直挂念着成山卫诸事。
最让他忧心的,莫过于渔课之事。
胡明志头是铁,但他并不傻,当然不会说自己把领导都给卖了,有的选择汇报:“侯爷在码头附近买了渔民的鱼烤给孩子吃,跟渔民打听情况,寻山所的隐户是瞒不住了。”
“什么?”
丁良大吃一惊,立马变了色。
渔课之事牵连甚广,不是成山卫一处的事。
登莱诸卫,哪个没问题。
这要是捅上去,得出大乱子。
那后果不是他一个成山卫指挥承担的起的。
丁良勃然大怒:“你干什么吃的,为何不提前安排?”
胡明志低着头,一副任打任骂的模样。
丁良狠狠训斥了他一顿,才赶了出去。
然后使人去叫唐文享等官员过来,连夜商议应对的方案。
唐文享脸色难看道:“怕是已经盯上了渔课。”
丁良叹息:“此事牵连太大,若是捅到上面,兵备道、分安道、登州府、巡抚衙门那里不免都要受到牵连,届时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登莱怕是要出乱子。”
唐文享道:“却不知破虏侯究竟何意。”
有官员道:“此辈贪婪,还不是想多捞银子。”
又有官员恨恨地道:“我等皆已经孝敬过了,竟还不知足……”
“住口!”
丁良喝斥一声,这种事是能公开讨论的吗?
有些事心里明白就行了。
如何能拿到明面上讨论。
真真是个蠢材。
丁良狠狠瞪那官员一眼,准备回头就调离岗位。
那官员忙闭上嘴巴,不敢再说了。
有官员忙转移话题,狠辣道:“大人,不如闹饷吧!”
唐文享神色动了动,却没有说话。
丁良想了一下:“不可乱来,此举后果太难料,稍有不慎,便遗祸无穷,还是先探探破虏侯的态度再说吧,都给我看好下面的人,万不能闹出事来。”
几位官员连忙应下,心里就开始琢磨。
看大人这意思,怕是又要出血了。
难啊,当个官怎就这么难呐!
时不时就有来打秋风的,多少银钱才够使?
……
翌日,周启去视察农田。
依旧只叫上胡明志,没有让其他官员陪同。
出城不久,蒋秉兴就找了个机会,凑到周启身边低声汇报:“侯爷,昨晚那边来了一小吏找在下,欲筹银五千,请侯爷不再过问渔民之事。”
“五千两?”
“正是!”
周启大为感慨:“成山卫的官员何以如此殷富!”
蒋秉兴道:“侯爷意下如何?”
周启不答,问:“你觉的胡明志如何?”
蒋秉兴道:“侯爷的意思是?”
周启就道:“你觉的胡明志任成山卫指挥使之职如何?”
蒋秉兴道:“怕是不易,兵部那里过不了。”
周启缓缓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他在朝中没有根基,还把文官得罪了。
想提拔自己人,难度确实比较大。
明初为了管理天下卫所,置大都督府,管理各省都司,都司辖卫所。
后为分权,拆成五军都督府,各管几省的都司。
左军都督府管在京卫所、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
因此周启出京,挂了左军督都府的同知衔。
永乐之后,五军都督府之权尽归兵部,尤其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掌兵部,更是尽收五军都督府之职权,五军都督府已经名存实亡,各省都司也基本上形同虚设。
职权不是被兵备道瓜分,就是归巡抚衙门。
卫所一应管理皆归兵部。
想拔提亲信安插自己人,兵部那关估计不好过。
别说兵部,甚至文登营、兵备道那里就过不去。
兵备道有推荐之权,而文登营则是成山卫的直接上级机构。
虽说天下官员皆是皇帝臣子,官员的任用也都由皇帝拍板。
但天下官员何其多,就算把皇帝劈成两个也管不过来。
很多时候,皇帝也就是签个字盖个印。
尤其卫所官员任用,兵部有很大的话语权。
当然,如果皇帝要过问,那自然另当别论。
周启转着念头,不爽道:“区区五千两银子就想收买我,这帮王八蛋也太小气了,少于一万两想都不要想,你负责谈判,能要多少是多少。”
蒋秉兴道:“只怕对侯爷的声名有损!”
周启毫不在意地道:“区区虚名何足挂齿,况且之前已经收了银子,现在不多要点成山卫的官员就不在私底下议论我贪得无厌了吗?”
蒋秉兴无奈道:“侯爷言之有理。”
周启又道:“给我狠狠的宰,这些可都是民脂民膏,他们自愿送上门来,总比我拿着刀子逼他们吐出来好,回头给他们发个奖状,想必他们会很开心。”
蒋秉兴听的一脸懵,奖状是什么?
侯爷嘴里总是会时不时蹦出一些新词。
让人听的耳目一新。
其他人见两人小声交谈,都自觉离远了些。
免的听到不该听的。
转了一圈,周启又看中一处地方,交待胡明志开荒翻耕。
推广玉米乃是头等大事,家时不等人,错过和时节就得等一年。
周启可不是闲的没事到处乱溜达,巡视各寨所只是附带,重点还是了解各地情况,考察地貌气候等等,建立试验田,尽快将玉米种下。
山东种的冬麦,麦子还在地里长着呢!
总不能把麦子铲掉再种玉米。
那会遭雷劈的,只能觅肥沃之地开荒。
农业生产非是小事,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地方种植收获也不同。
就如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是一个道理。
玉米亦然,种在不同的地方,收获也肯定不同。
周启没在水东种过玉米,也不知道种哪里合适。
只能多选几处地方试种,看看今年的结果再说。
玉米这玩意不耐旱,且喜温,适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对光照的需求大,南方并不适合种植,其实最好的地方还是西北,后世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甘肃张掖。
子种要求严格,亩产有两千多斤。
商品玉米产量可就高了,亩产超过三千斤。
那地方最适合玉米生长。
山东这边好像太热,尤其是夏天。
夏天是玉米的苗期,这玩意儿喜温不喜热。
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还得种过才知道。
三千斤不敢想,现在的种子不行,种植技术也达不到。
但只要亩产能突破千斤,就再无饥饿之忧。
小说《大清终结者》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