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沙特阿伯拉国的沙漠之中,一项前所未有的未来科幻城市项目——THE LINE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张翔作为该项目中隧道工程的技术领军人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带领的团队不断突破沙漠隧道固结技术的瓶颈,试图在极端环境下确保结构稳定。
这天,他带着两名助手深入到刚刚成型的隧道内部,检查固结效果,期待能亲眼见证他们的技术成果。
“师傅,你看,这观感,整体固结的相当密实啊,是不是成了?”
“我啥时候教你们强度靠观感了?
小雷,回弹效果怎么样?”
“师傅,回弹强度达到36.6Mpa了,强度超过C30,咱们成功了!”
“嗯,这个配比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期龄才21天,再观测几天,等期龄达到28天了,再看一下期龄后强度上升情况!”
然而,就在他们检查的过程中,张翔他们没有发现不远处有一条细长裂缝在不停的有沙子掉落。
或许年轻人眼神更好的原因吧。
“师傅,你看那边怎么回事,我怎么感觉那里一直在往下面掉东西啊?”
小雷疑惑的看着不远处,借着隧道里的橘黄色光线努力的盯着那道不明显的裂缝。
张翔本来还是很开心的,这个课题如果完成,自己评审教授级高工绝对万无一失了,就听到自己助手的疑问。
也没多想,就用头灯照了过去,灯光中确实看到有影影错错的颗粒往下掉。
三人又走近了一些,想看清楚怎么回事?
突然,张翔发现那片区域有很多的裂缝,都在往下掉东西。
“不好,有安全隐患,咱们快撤出去!”
但,还不等两个助手接话,沙石如洪流般冲破了细长裂缝,转瞬间变成了吞噬大地的大嘴,将张翔和助手困在了幽暗狭窄的空间里。
塌方的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做出反应。
不知过了多久,随着空气逐渐稀薄,张翔的意识里还在迷迷糊糊思考怎么会出现塌方呢?
是配置的比例过高了吗?
渐渐的,思绪在生死边缘飘荡,而大脑却在无意识的回想起过往承诺与遗憾,对妻儿的那份未能兑现的陪伴承诺,让他心痛不已。
正当张翔以为一切都将结束之时,他被一阵急促的声音唤醒。
“张翔,感觉怎么样?哪里不舒服?”
缓了片刻,感觉意识又回归了,只是头还晕乎乎的,揉着头就问,
“小雷和小菲怎么样了?”
“……”
半天没人回答他,张翔压制着头晕的感觉睁开眼,他发现面前站着的竟然是他中专时期的校长——老张。
一个在他记忆中早已离世多年的慈祥老人。
眼前的场景太过不可思议,张翔一时无法分辨是梦境还是现实。
他困惑地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小诊所内,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时间仿佛倒流回了过去。
突然脑袋又是一阵刺痛,还在努力佐证自己周边环境的张翔又晕过去了。
不知又过去多久。
“醒了?
你小子不会是脑子在钢管上撞坏了吧?”
“是啊,中午听校长说,你都开始说胡话了呢!”
“行了,你们两个!
翔子,饿不饿?
我们给你买了芝麻饼和豆浆。”
“停停……让我静静,感觉头晕的只想呕吐,你们别在我周围瓦卡巴卡的不停了。”
被这几个家伙吵得头都要炸了。
等不难么难受后,张翔抬头看看刚才叽叽喳喳的几人。
竟然真的是中专时期,这三个家伙是宿舍的老大、老二、老三!
经过他们一番乱七八糟的扯来扯去的打屁中,张翔才回忆起为什么自己现在会头晕目眩–项目实践课,讲解脚手架搭设规范呢,站在脚手架边的张翔正歪头和别人聊天,突然一下心脏绞痛感来袭,一脚踩空,从4楼外架上经过三楼和二楼两个竹横杆后,自由落体的来到地面。
同时,也回忆起老张头校长正是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校仅有的60名毕业生争取到的包分配的实习名额呢!因为学校在动荡的二十年里停校了,现在市政府只下文复校,可没有给他们办理学籍,也就意味着市里对这60名学生不包分配。
“你们几个回去吧,我不碍事,休息休息就好了。”
“对了,你们别告诉我爸妈啊,省得他们又瞎操心……”
“你真没事吗?
用不用喂你吃饭?
阿姨那边你就放心吧,我们不会说的。”
“你们走吧,我就想静静,晕乎乎的,你们再叽叽喳喳一会儿,我脑袋就要爆炸了。”
人一走,躺在病床上的张翔清静了,可脑袋里又思绪纷飞。
“前年母亲作为知青返城后,一家三口随迁至繁华的沪海,弟弟年纪太小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
而之所以是一家三口都来到沪海,主要还是爷爷不愿意离开老家。
听奶奶说,我还有个小姑,爷爷最疼我姑姑了,但在她还小的时候,就走散了,爷爷奶奶一辈子农民,老家县城都没去过,更别说去找我姑姑了,只能一直住在老家,希望小姑长大了还能找到自己的家。
直到前年,母亲调令送到村里,爷爷决定让父母带着我走,弟弟留在老家,这样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小点,爸妈也能有机会找找姑姑。”
母亲属于沪海户口,进了纺织厂成了正式工,每个月24块钱,节假日正常休息。
父亲跟着市瓦工队做了技工-木工,每天9毛钱,每个月27块钱,没有休息天。
张翔通过前世的记忆,开始在脑海中整理眼下的状况和前世那些关于工程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从施工细节管理到项目管理,近40年的积累如同一座宝库,等待着他在这新的生命旅途中挖掘,这一生,一定要在工程行业走的更高更远。
今生仍沿着前世的脚步,不仅是为了延续自己在工程领域的热情,更是为了掌握一份能够养活自己、养活未来小家的手艺。
正当张翔沉浸在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时,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浮现在脑海——1977年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他意识到,这是一次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能够让自己站在更高平台的跳板。